撰文者: 丁歆真 聽力師
耳朵是人體最勤勞的感官之一,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動。戴上耳機,聆聽聲音的故事,穿越時間與空間,享受聲音帶來的美好。
然而,在現代生活眾多的聲音刺激下,耳朵「過勞」也是我們該好好注意的問題!
當暴露在過大或過久的聲音環境時,耳朵內毛細胞可能就會受傷,進而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50%的青少年及年輕人(12 - 35歲),因為不安全的聆聽習慣,正面臨著聽力損失的風險。像是全球約50%青少年及年輕人,在聆聽個人音訊裝置時,使用過大的的音量或過久的時間;或是約40%青少年及年輕人,在夜店等娛樂性場所時,暴露於過大的聲音環境,都會使其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
有許多原因會造成聽力損失,而在眾多的聽損因子中,「噪音性聽損」是可以明確避免的原因之一。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讓您遠離噪音帶來的危害。
當使用個人音訊裝置時,將音量調整為最大音量的60%以下。如果情況許可,也建議可選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以免在未察覺的狀況下,暴露於過大的音量。
當使用個人音訊裝置時,將音量調整為最大音量的60%以下。如果情況許可,也建議可選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以免在未察覺的狀況下,暴露於過大的音量。若無法避免於大聲情境時,請減少暴露於此情境下的時間長度,以適度地讓耳朵休息。
使用手機app 設定手機播放音量限制及監控暴露音量,像是透過「HearAngel」和 「dbTrack」等聽覺健康相關軟體,追蹤使用者聲音暴露量,並在暴露量過高時,發出警示提醒使用者應適度休息。
身處在高音量環境時,應使用耳塞或耳罩等聽力保護裝置,或是移動到遠離聲源(如發出聲音的音響)的位置。
當出現聽力損失徵兆時,像是耳鳴、高頻聲音(如門鈴聲、電話聲)聆聽困難、聽電話聽不清楚、吵雜環境下對話困難等,請儘快接受完整的聽力檢查。
除出現聽力損失徵兆時須盡快接受聽力檢查外,建議可每年進行一次的定期聽力篩檢/檢查,尤其是長期處在高音量情境的高風險族群。
既然大家都知道不要暴露在太大聲的情境,以免危害自身聽力,但究竟多大聲是太大聲呢?其實除了音量外,聆聽的時長也是安全聆聽的關鍵,因此我們常使用「噪音暴露劑量」計算人耳是否接收過多的噪音,當暴露的噪音越大或暴露的時間越久,則噪音暴露劑量就越高。
根據WHO建議,以每天噪音暴露劑量計算,在80分貝的音量下,每天最多只能聆聽8小時;在100分貝的音量下,每天則最多只能聆聽4分鐘。若以每週的噪音暴露劑量計算,在80分貝的音量下,每週最多只能聆聽40小時;在100分貝的音量下,每周則最多只能聆聽20分鐘。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聲音悄悄地在提高我們的噪音暴露劑量,像是吹風機、交通工具或個人音訊裝置等,大家也可以試著計算每天的噪音暴露劑量是否符合安全聆聽的規範喔!
現代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戴著耳機聆聽各式音訊。然而不佳的耳機使用習慣,正讓我們面臨著「娛樂性聽損」的威脅。華科慈善基金會在2020年時調查台灣大眾耳機使用習慣發現,有超過六成民眾會在噪音情境中使用耳機;有超過五成的民眾在搭乘交通工具時,為了聽得更清楚會將耳機音量調大。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電信聯盟(ITU)建議音訊裝置/系統應具有以下四項安全聆聽特徵:(1)追蹤使用者噪音暴露劑量(2)根據使用狀況判斷聆聽習慣是否安全(3)音量輸出限制(4)提供有關安全聆聽的通用資訊。
然而並非所有市售音訊裝置皆符合安全聆聽的建議,因此華科慈善基金會參考WHO的建議,推動「66麥噪」的安全聆聽原則。建議在使用個人音訊裝置時,將耳機音量控制在60%以下,應且每天最多聆聽時長小於60分鐘。
依循著「66麥噪」的安全聆聽原則,讓我們在享受聲音的同時,也能好好的保護我們的耳朵!
參考資料: